东西方问题|简评:为什么说汉学起源于中国,属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 问:为什么说汉学起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新网记者 徐关关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回信青年汉学家,鼓励他们成为中外文明交融的使者。信中指出“汉学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深刻揭示了汉学作为研究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学科的理据和宗旨。 2025年6月6日,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汉学书展在广东深圳举行。本次书展围绕汉学主题,结合了汉学研究丛书、译着和期刊等多个系列。中新网记者 陈楚红 摄 汉学起源于中国。从甲骨文到史料,从西姆的历史著作从阿钱到李杜诗,从金石荷刻到壁画,汉学研究的都是中国土地上诞生、积淀、传承的文化的结晶,都是文明交融、借鉴的成果。中国的思想智慧、艺术审美、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传统与现代,构成了汉学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研究课题。不仅是研究对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训诂、考证、误认等方法也直接影响着汉学的发展道路,成为汉学创立的起点和基础。可以说,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作为汉学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和知识源泉,决定了汉学的主要特征和文化基因。在2024年10月22日,2024年青年汉学家培训计划甘肃班组来自22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现场进行专题培训。图为汉学家在拍摄大地湾博物馆藏品。中新网记者 李亚龙 摄。知识跨界的汉学属于世界。国内外研究者共同构成了这一知识探索的主体。汉学的内容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思想神秘的解释。天人合一、万族团结、家国团结、信守团结的承诺,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这是许多可以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和理念。这些穿越时空的价值观和理念,不仅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 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就东西方文化和人类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的结论是,人类的未来在中国。在当今世界,万事万物相互关联,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文明的成就日益超出单一文明的范围。所谓“世界汉学”,就是从独特的文明经验中产生和吸收世界性的、普世的智慧,起源于中国,造福于世界。 2025年10月15日,在上海,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54本世界中国学推荐书籍正式发布。中新网记者 贾天勇 摄 融通七心街 “更加民族化,更加全球化”。在具体事物的辩证统一中在民族与世界、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汉学不断发展。这个演变过程表明,你越深入中国,就越能打动世界,汉学本身也越能爆发出勃勃生机。早期西方汉学常常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将中国视为一个遥远的“他者”来观察和描述。今天,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汉学研究不断演变为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的全球实践。学术研究本身也是通过“有课题”来深化的。这种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格局,直接表明汉学在国家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正在得到新的发展。汉学这一源自中国的智慧果实,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造福更多人类。来自世界各地。推动汉学发展,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镜像,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 (完)
编辑:吴家红 上一篇:广东智能制造全运会测试:“硬科技”满溢新兴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