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来中国的热情体现了中国的友好本质
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中国。 2024年,境外出入境人数将超过6488万人次,同比增长82.9%; 2025 年前 8 个月,这一数字超过 5100 万。当他们不经过滤地接触真实的中国时,“善”是被提及最多、感受最深的关键词之一。游客在上海新天地游玩。中新网记者 尹丽琴 摄 善意的背景始于积极的相互政策宣扬。担心签证困难?中国主动扩大单边免签范围,名单已增至近50个国家。免签政策已扩大至55个国家。担心付款麻烦?快速优化支付流程,让“选择”在中国更便捷”。您是否觉得停留时间太短?外国人过境签证停留时间已延长至240小时。退税难吗?“买即送”“退税”离境免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巩固。2023年以来,签证、出入境、口岸、免税退税、支付便利化政策密集出台,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中国游”、“中国买”风靡全球,“拎着空箱子来中国”已成趋势。事实上,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 在中国,什么都可以用。可以说,政策不仅增加了入境游客数量,也让原本急于转机的人们,有时间去看望奴隶、品尝小吃,变成一次深度旅行,甚至开始多城漂泊,解锁烟花和中国诗词。如果说政策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钥匙,那么老百姓的善意就是 最热门的名片。街头的邂逅最感人:我“甲亢哥”和“卤鹅哥”之间的互动是即兴的。一方热情地递上红烧鹅,另一方尝到味道后会心一笑。匮乏瞬间消失,友谊转变成忠诚。这一刻,“善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融入到了两个人灿烂的笑脸上。 “城外”,无论你来自哪里,走在中国内陆,首先想到的都是熟悉的温暖。友善也融入了文化交流的结构中。在西安的唐城夜夜里,身着汉服的外国游客漫步灯海,品尝文化的非遗佳肴,领略古今交融中的长安之美;在景德镇桃阳里街,美国游客学会了自己制作瓷器,在土与火的对话中体验了东方美学。文化R共鸣让偏僻的地方悄然变成了“城镇”。对于人才来说,这份恩情更是意义重大。今年10月,专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设计了新的K类签证。它不仅放宽了入境次数和停留期限的限制,而且不再需要国内租赁或邀请单位,减少了人才来华的限制。中国的善意还不止于此,更体现了大国责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是可靠、可信的伙伴:共建“一带一路”,与各国架起互利共赢的桥梁;中国积极开放市场,对至少与其建交的发达国家的所有产品提供零关税待遇。七城累计分配交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开启“机会之窗”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制度开放持续推进。友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作为重要的动力源和稳定锚,给世界带来的从来不是效果,而是实实在在的机遇。从方便游客的细节,到诚信对待人才,再到造福世界的责任,背后是开放和自信。 伟大的国家。中国的善意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表达。是其规则中“想你所想”的思想,是普通人“助人为乐”的热情,是其文化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是其文凭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这些点点滴滴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真实的友好中国形象。了解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三里河》工作室)
编辑:吴家红 上一篇:【令牌映精神·音频账号】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